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有7.6亿农村户籍人口。改革开放30 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和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解决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和政策创新。
一、我国农村发展的制度变革与成效
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末,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土地问题、农业问 题,以及与农民增收相关联的农村工业化。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①1950到1952年,实行土地改 革。我国农村土改的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②1953年到1956年,实行农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希望使传统农业从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农业转变为建立在土地私有基础 上的合作经济。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做法是:在允许社员有小块自留土地的情况下,社员土地交给 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使用,合作社按照社员人社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土地收益。③1958年到 1978年,鼓励发展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主要是建立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农村的一切土地,连同耕畜、 麥具等归公社所有。公社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建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管理和运行体制。④1979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所有权 和使用权的分离。这一阶段是解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调 动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到80年代末,我国农村中小工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已是“三分 天下有其一”。随着农村中小工业的大发展,农村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思想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党十七大以及今后的很长时期,我国农村城镇化高潮还将继续得到延续。⑤2003年,党的十六大以 后,农村新政进一步扩展到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减轻农民负担,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自2006年2月17日起废除烟叶以外 的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自此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屠宰税全面取消,我国农民背 负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时代终于宣告结束。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村经济制度和政策变革,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 大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农村经济方面:①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 产量连年减少,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种粮直接补贴后,粮食生产呈现重要转机,播种面积和产量 均出现正增长,并且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保持稳步上升。②农 村居民人均收入逐步提高。2003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按可比价计算的年均增长速 度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2006年,我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为3587元,比上年增长 7%,比2003年的2622元增长36.8%。2003年至2006年,农民收人的年均增长率为4. 3%、6. 8%、
6. 2%和7. 4%。③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2004年以来,食品支出在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 出中的比重明显下降,2006年底降至43%,年均下降2. 1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县及县以下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
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①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 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推 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②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市、 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 老金。③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 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 民。④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⑤从2006年 起免除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制度与政策的创新。 新时期的实践再次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才能逐步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