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任村党支部书记前和爱人以唱戏为生,也曾唱红“大河东西”,两人每天也有近70元钱的收入,这在80年代还是相当可观的收入;他,在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村里人说他是个热心肠,爱管闲事,爱帮忙;1996年,张沙窝村换届,他被选为了村委会主任(后任党支部书记),从此村中大小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埋头苦干,一心一意要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奔小康。
2014年7月17日,凤凰网河南濮阳频道采访组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了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张庄乡张沙窝村采访。看着新建的张沙窝小学,与这个被树木遮盖的村子相比显的格外显眼。迎着烈日,我们下车后受到了乡镇领导、学校领导和村民们的热情接待。经同事和乡镇领导介绍,接待我们采访的,一位是村小学校长杨学旺;另一位黝黑皮肤的年长者,他就是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张同雪。
奶奶最爱听张同雪拉二胡 高志勇 摄
张同雪,今年51岁,大专文化。他在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和爱人以唱戏为生,也曾唱红黄河两岸乡村农家,两人每天也有将近70元钱的收入。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家庭还是相当可观的收入。在村民的眼里,他还是个热心肠,爱管闲事,爱帮忙的好心人,平常邻居、村民家中遇到大小事情,都主动请他帮助解决。1996年张沙窝村换届,他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从此村中大小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努力办好。我们采访了村里许多村民,大家对他的共同评价就是:“忙,一天忙的闲不住。”他这一忙就是18年。
白天忙村务、 晚上忙家务, 忠孝两全都不误
在村里采访时,一问到村民张书记这18年每天都忙什么?村民说:他白天忙村务,开水渠、修路、建学校,村里大小事都离不开他。晚上忙家务,家里上有老奶奶、的老父母,下有小儿孙都靠他。站在一旁的他总是谦虚诚恳的一笑说:这是大家伙的信任,也是俺的责任,这叫忠孝两全都不误。
张沙窝小学教学楼 高志勇 摄
张沙窝小学老校区 高志勇 摄
张沙窝小学新址 高志勇 摄
张同雪家里共有12口人,上有百岁的老奶奶和年过七旬的父母双亲,下有三个外出打工的儿子,两个已出嫁的女儿。两个儿子已经结婚,并且张同雪还有三个孙子。一家12口人五世同堂同在一个锅里吃饭,至今没有分家。老人和孩子住在一起,自己忙完村务和爱人忙完家务,晚上很晚时则要住在邻居家废弃的房子里。有时,自己还和老奶奶住在一起。多少年来,他和爱人无怨无悔,一边伺候年过七旬的父母双亲,还要照顾已经年过百岁的奶奶。由于奶奶几年前有病在床,不能自理,每天早晨奶奶醒来,张同雪就开始忙碌了。帮奶奶解决大小便问题,穿衣服,服侍奶奶吃早饭,这些都是老张每天早上的必须课;中午回来,他还要帮奶奶翻一下身,给奶奶活动一下身体,帮助按摩促进其血液流通;晚上回到家,还要帮家人换洗奶奶换下的衣服等。等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完,他就又开始挑灯夜办白天没有处理完的村中党务、村务等事情。
开渠、 修路、建学校,利民惠民的事情就是吃亏也要办
自从张同雪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以来,村民们找他帮忙要办理的事情,他总是先和村“两委”班子开会商量着办。他说:村里发展能有今天,多亏村里有个团结齐心协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好班子,有上级领导支持的好政府和一群勤劳善良热心支持村领导班子的好村民。可记者在采访村民时却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张书记为了给村民把事情办好,时常忙的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特别是近些年来,村子里能干活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留下来的不是留守儿童就是留守老人和大龄妇女。村民们外出留下来的事情,常常就由他和村委主任和村会计来处理。为此,他们总是过了饭点很晚才回家。家里做好的饭菜总是凉了热、热了凉的等着他们回家吃口热饭。
张同雪他们上任时,由于村中的道路高低不平,加上下雨天总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不是湿了鞋子就是脏了裤子,如果遇到农忙更是难走。于是张同雪在召开的村民全体大会上提出了修建村街道路的设想,这在村里可引起了村民的强烈反响和大力支持。面对村里坑洼高低不平、雨天泥泞不堪的道路,村里人早就想好好修筑一下了,这毕竟是村子以后发展、方便村民必须要做的一件大好事啊。村民们对于这一件大好事自当是大力支持,可是眼前的问题出现了,“要修路,钱从哪来?”对于这个问题,张同雪和村两委班子一商量,大家伙一致表态,“只要是利民、便民、惠民的大好事,我们就是吃点亏,也要帮大家伙办好办实。”大家还一致提出村民集资修路,大家使用,大家贡献,大家保护。可是经过村民集资之后,实际资金还是不够。张书记他们就向乡里提出申请,请求张庄乡政府提供部分修路的资金帮助。经过他们上下奔走,八方求助和大家伙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战,在张同雪的带领下,张沙窝村终于修筑硬化了村街道路,修筑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水泥围村道路,道路直通乡道田间。村民对于这一举措竖起了大拇指。记者采访村民的时候,大家爱总是称赞这是“他们”为村民修筑的一条便民利民惠民路,更是村“两委”领导带领张沙窝村民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小康路。
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渐渐有了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上学又成了村民心头解不开的疙瘩。15间破旧的房子,坑坑洼洼的校园,艰苦的学校教学环境,这是张同雪带领记者来到老校区讲述以前小学情况时看到的情景。
为了让农村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让外出打工挣钱致富的农民们安心在外打工挣钱脱贫致富;让那些农村留守儿童不再因为农村小学是危房不上学,贫困家庭孩子因贫困而退学;让祖祖辈辈的农民孩子因没上学的地方,长大没出息,让城里人看不起,张沙窝村班子们一次又一次聚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跑教育,最后在张同雪的带领下再一次召开村民大会,动员全村村民集资修建村小学。有了村里集资修路的前车之鉴,村民们没有过多考虑纷纷同意集资建学校。可是问题和困难也随之而来,新校址选好了,被选用建学校的土地是村民的庄稼用地,有的村民不同意征用自己家的地来建学校。为了这个难事,张同雪就主动上门到村民家里一家一家地苦口婆心做工作。还是不同意,最后干脆张同雪拿出自己家种的好地给他们种;建校资金不够,他们就找上级政府求援助、村委会贷款和爱心企业捐助来解决。2007年,经过他们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建设,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终于建成。
在新校区,村小学校长杨学旺介绍说:“这所希望小学名叫张庄乡张沙窝小学,是附近十二个村庄的唯一一所“成型”的小学校。这所学校是张沙窝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集资,申请贷款和爱心企业捐助新建的一所学校,学校设有1到6年级,共有十个班级,15名在校教师,学校学生人数400多人,吸纳了周围12个村子的农村小学生,周围三公里以内的农村子弟都来这所学校上学。该学校还被上级教育相关部门评为“先进学校、教学质量第一”等荣誉称号。新学校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也成了张沙窝村村民至今引以为豪的大事情。他们说:村“两委”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村民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担忧,也为下一代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校长还回忆到,之前的老校区没有电,门窗没有玻璃,学生们面对如此困难的学习环境,有的选择了退学外出打工,有些家庭条件好一点的选择了县城的学校,面对生源减少,教育落后的情况,张沙窝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村民”们也是一脸的无奈和生气。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你们还要继续办学和新建小学校时,杨校长说:是为了教育的责任。张书记则说:是为了下一代的人不再因为没有文化知识而受苦,不做文盲。当记者问到:现在学校还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时,张书记皱了皱眉头说道:“学校现在老师还很稀缺,学生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教育,学校课外教育图书少的可怜,黄河滩区农村贫困,可滩区贫困学生对知识的吸取更是渴望,在这个学校如果哪位学生带来一本父母在打工时买来的新的课外新书,学生们会立即围在一起如获至宝一样倍加爱护传读,作为村支部书记,每当来这间空荡的图书室时,我都想替孩子们掉泪,我对不起孩子们。再就是,一些从老学校搬来的破旧桌椅和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更没有电脑、电视,这些都需要我们和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在努力帮助他们一把。”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后代,就等于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群众生活发展的贫与富。”杨校长深有感慨的说道。
吃亏是福,共产党员当干部就得为百姓服务
作为一个黄河滩区农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为这个村的脱贫致富促发展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张同雪来讲,家里儿女和周围邻居对他的评价如何,记者在他百忙的家里采访了他的爱人和邻居。
他的爱人对于记者的采访显得有些拘束和紧张,当记者问到她对于丈夫为村里做出这么多,牺牲那么多,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时,她只是简单讲了句:“家里人支持他这么做,既然做了,就要带好头把事办好,不做好别人就该讲闲话了。”也许是为了面子,也许是为了责任,他们一家人一如既往的坚持着,支持着他在村里村外的一切工作。他的儿媳对于公公的做法显得有些不同:我们家里这样做只是为了村子。当时,村里修路的时候,最后修的是自己家的胡同。连邻居都开玩笑说,跟着你们家做邻居不咋(就是好的意思),啥好处也捞不到!”对此邻居们也是对张书记纷纷称赞,村中一位姓刘的大姐告诉记者:这家人善良实在,办事总是吃亏在前,帮忙还热情,反正在村里家里都很好。不光为大家办事不怕吃亏,有时还带领村里人无私为邻近村民浇地用上黄河水做贡献哩!随后,跟记者前来采访的乡领导向记者说明了事情的原因。原来,黄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携带泥沙淤积严重,河床上长,黄河滩区农村是十年九淹,河水成害,致使滩区农村贫困发展落后。自从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近年来不进解决了滩区水患问题,加上连年的调水冲沙,致使黄河河床不断降低,这不仅保证了黄河沿岸的黄河安澜也为滩区农民解除了水患之苦,同时也为滩区农民种粮浇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滩区农民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浇地的问题,不断由村民反映到村里,再反映到乡里。为了帮村民解决引黄种地问题,县、乡有关部门请来了水利部门前来解决问题。水利部门以勘察,离取水口最近最方便的就是借占张沙窝村的土地开渠引到黄河水解决问题。县、乡层层做工作,问题就又找到了张沙窝村“两委”班子,“两委”班子一讨论,觉得自己村吃点亏,占地开渠引黄浇地,不仅能解决本村700多亩耕地旱涝保收问题,还能解决方圆十几个滩区村的引黄浇地问题,这是件大好事大善事,大家伙一商量异口同声说同意。可是到了开渠占地时,难题又来了,占谁家的地谁都不同意。为解决难题村干部带头进家入户苦口婆心的做工作,并告诉大家:开渠吃点亏,是为了咱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更是为全乡农业经济发展和滩区农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无私做贡献。就这样贯通张沙窝村到黄河边的引黄主渠开通了,然后向南向西开挖连通了周围十几个村的引水渠,使几千亩滩区土地从此用上了引黄水。为此,乡领导对张沙窝村的无私贡献精神大加赞扬,周围村也对此无不夸赞张沙窝村干部群众,这件事是件利民惠民的大善举。
当记者问张同雪书记这些年有没有一些让自己不愿意讲,或者让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的时候,张书记想了想嘿嘿的笑了笑说:最感动的是在村里有个好兄弟般的好班子,在村里有识大体,顾大局,勤劳善良的好村民,在家里有支持俺,理解俺的好家人。没有他们我什么都做不成。有啥可讲的,没啥。”随后,记者又问到:这些年来,看着别人外出打工挣钱回来后,他们家家都盖起了新楼房,你却为了这个村子放弃了唱戏挣钱盖新房的机会,而且还为了村里建学校、开渠,牺牲了自己的好良田,这一切你都感到无愿无悔吗?可能是气氛有点沉重,张同雪听后眼里含着两颗豆大的泪珠,然后讲了句:不这样做还能咋做,吃亏是福,我不能和别人比,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当干部就得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牺牲自己,为群众致富奔小康搞好服务。也许是情急也许是激动,或许是因为有其他人在场的原因,张同雪一边用手胡乱在脸上擦了擦流下来的眼泪,一边动情的回答道。
临近采访结束时,记者又一次细致地看了看这位白了一半的头发、黝黑的脸庞、穿着普普通通的张书记,回味一天采访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心里想想很不是个滋味。每当想到张同雪家里那么多人还住在一个院子里,他夫妻俩辛苦一辈子到头来晚上还要借住在邻居家,自己家的良田让给他人种,再看看村里硬化的街道,新建的村小学,和绵延数里的引黄水渠,记者只能在心里为他默默的祝福:“你是这个村里最好的脱贫致富领路人,这里的村民们需要你的带领,你是大家的顶梁柱。”
他,为官十八载,奉献了自己,他是共产党员、最美村官,为了别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全部;他是最孝顺的子孙,照顾老人无微不至,每逢老人被接走或接回来照顾,老人总是眼泪两行。一个村书记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以自己的全部造就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先进楷模;他就是范县张庄乡张沙窝村村民眼中的好书记张同雪,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故事,诠释了忠孝可以两全的传奇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