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对淘赠电子书这种“伎俩”嗤之以鼻,想着定是N流作家的自我营销,只记住了个书名——《1980年代的爱情》,未闻其祥。
说来也巧,接下来一段时间陆续看到几个关注的名人推荐这本书,好奇心驱使我再次打开了它,谁想,竟是沦陷……
一、身份的共鸣
主人公关雨波是文革结束之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应届生,毕业之后分配到公母寨,也正是在这个穷愁潦倒的山野,关雨波再次邂逅了他的爱情。
“我看见那时的我,趾高气扬地找到了乡公所——这个画面令我惭愧至今。”看到这句话,相信每位“村官”同事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共鸣吧,不知道多年后,当我们忆起自己初到任职村的场景时,是惭愧还是自豪?
“一个知识分子,即便活在最极权的时代,只要他心性善良,处事平和,并不难在这个世界求个怡然自洽。那些偶尔需要写字的山胞,会拎着野味腊肉找他。他但凡有体力不支的劳务,总有木讷的汉子替他完成。”这个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可以为“村官”同事们在村里的工作模式指引一个方向。我一直坚信,人与人之间无非是相互给面子的事儿,你帮他复印个身份证、户口本,一定会有他带给你的自家树上结的桑葚或山楂解解馋;你帮他草拟个纠纷调解协议,一定会在司法所有千载难逢的机会组织看《窃听风云3》时问一句“小*,你要不要去?”;你帮他一起张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一定会有他自家供应给身边同事的八喜、雀巢变成工作后的小小惊喜;你帮他搬家时重新组装下电脑,平日解决点电脑杂症,一定会在你搬办公室时有青翠欲滴的绿萝冲你腰肢乱颤;你帮他……,一定会……
其实,这种给面子,爱情中的作用尤甚。
都说今天的大学生“村官”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农村,实现我们的梦想,是对老一辈“知青”精神的一种延续。
特定的年代下,社会整体向前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更有可能个体生命会在历史车轮下化为血泥,更毋庸说那特定年代下的爱情。正像社会上目前频频曝出的因工作环境、身份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部分大学生“村官”婚恋问题,往大了说,某种程度上不得不承认是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做出的个人牺牲。
二、醉人的笔锋
看完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野夫先生用散文的笔锋完成了小说的题材。对文字的把玩和雕琢成功挑逗着读者的文学味蕾,让你领教汉字不同排列组合下的风韵。提笔写此文时更感觉,缘何野夫先生脑中的文字像温顺的绵羊,一切听从指挥,乖乖按主人的心思排队站好,而我笔下的文字,一个个像脱缰的野马,信马由缰地乱窜,怎么也猜不透我的心思乖乖呈现!
其实,马克思老早就下定义似的描述爱情:“所谓爱情,是指男女间基于共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感情。”更有物质生活与爱情相互作用的标准哲学体论述……如果能容许我表达一次“大不敬”,就这次吧。原谅我的哲学修养和理论沉淀撑不起这凝成近乎名词解释的存在,这像是午后冬日的暖阳,接触到会让我摇摇欲睡,也许夏日的一抔清泉,更能从喉管沁到人的心脾,直达感官的每个神经末梢。
爱情嘛,还是娓娓道来的好。
一直听说“醉酒”、“醉氧”“醉红颜”云云,不知道有没有“醉文字”之说,有的话,这三个字足以涵盖我对野夫先生这本书文字的喜爱。
三、不俗的爱情
全书讲述了一个不断拒斥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关雨波因工作需要被分配到老家附近一个叫公母寨的山野基层锻炼,竟意外偶遇自己的中学暗恋对象成丽雯,丽雯也一直深爱着关雨波,却因家庭等种种因素将感情深埋心底,正如“喜欢就放纵,爱要克制”,丽雯在重逢后对关雨波既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循循善诱地劝诫又要牺牲儿女情长,克制自己的感情,无非就是想成全这个班里唯一的大学生的毕生宏愿,避免自己成为前路牵绊。回城后的关雨波先后经历着结婚、离婚的情感波折和锒铛入狱的身心考验,出狱后回老家取父亲骨灰,在同学会上与丽雯再次相遇,低谷期的关雨波此时最需要鼓励,此时已寡居的丽雯让其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后声称自己有家室再一次劝其离开。多年后,已“飞黄腾达”的关雨波在收到丽雯去世的消息去参加葬礼后才知道了多年来一点一滴的真相,然而,为时已晚,斯人已去……
这个爱情,一直在成全,从不为抵达……
然而现在,或许更多的爱情像是主人公的城里女友小雅的观点:“爱情是需要表演给别人看的,两个人衣冠楚楚地挽臂漫步更像是完美的爱情。”
此刻,一瞬间,想到这个特定的年代数字,突然不敢继续那些不疼不痒的快餐爱情的文字,害怕惊醒那个年代,来围观文字后这个大言不惭的“笑柄”。
雷蒙德·卡罗有本书叫《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今天我想谈论:
1980年代的分崩,挥手便成歧路,一去就是终身。
1980年代的干净,让我辈片叶沾身,却如负枷长街。
1980年代的宿命,仿佛只是历史给人们开的一个轻薄的玩笑。
1980年代的爱情,缘分在年代中转世,所有的眷恋都不过是无能为力的挽救。
2014年的深夜,一名大学生“村官”,坐在电脑前……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小店村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 崔爱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