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大学生村官张军明(右一)与村民一起劳动。
“村干部喊话让我走人,自行车也被人扔了……我挺不住了,不想干了……”到银光村任职不到半年,“娃娃村官”张军明找到市委组织部领导,终于没忍住眼泪,放声哭了起来。
“不要怕,组织会尽力帮你。坚持下去,牢牢地扎下根,你就成长起来了……”组织部负责人耐心地倾听着,给这个委屈的年轻人打气鼓劲……
回想起一年前那段苦闷、彷徨的日子,26岁的张军明不禁感慨,“千难万难,迎难而上就不难。村官的经历锻造了我的意志,使我成长和升华……”
“七一”前夕,银光村的这位“娃娃书记”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大学生村官”,受邀参加在浙江东阳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位新老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相聚一堂,共话成长,分享经验。
(一)
青铜峡市瞿靖镇银光村曾经是出了名的“后进村”:淌水难、行路难、公开难,干部群众互不信任、互相埋怨,群众上访接连不断。因为“烂摊子”难收拾,村干部大多数干不长久,村支部9年换了12任书记。
2012年9月,24岁的西吉娃张军明通过公开选聘,成为青铜峡市的大学生村官,在经过两个村的村书记助理岗位锻炼后,2013年2月,被派往银光村任职。
“咱川区又是淌水、又是修渠,又是收、又是割,一个山区娃咋懂这些活计?”
“一个‘光杆司令’,人不认识几个,敢在咱村当家?别自不量力了!”
走马上任之初,“老大难”问题成篓成筐地现形,村民发难、干部作难更让张军明措手不及……
病根子在哪里?药方子怎么开?干部在想什么?群众在盼什么?
带着一肚子疑问,鼓着一股子“牢牢扎根”的倔劲儿,张军明早出晚归,蹬着单车,走村串户。
骑坏了两辆自行车,走访了460户村民,记满了2本“民情日记”,张军明终于找准了“后进”的症结:村干部办事不公平、不作为,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经济发展滞后,班子“软”,管理“乱”,经济“穷”,人心“散”。
(二)
都说“高人在民间”“姜是老的辣”。张军明清楚,要甘当徒弟,拜群众为师,才能开好药方子,根除病根子,炼成“当家”的真本领。
张军明一门心思扎进田间地头、庄点院落:秧是怎么插的,闸是怎么砌的,劳动力农闲时在哪儿打工,老年人饭后聚在一块唠啥,媳妇们在家忙啥,孩子们放学后玩啥……不懂农活就找老把式问一问,没主意了就找老党员、老村干聊一聊,群众有困难了专门去家里访一访。
腿勤、谦虚、肯吃苦、肯动脑筋,张军明渐渐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更得到了村里一拨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的支持。在一些老党员的“点拨”下,他对症下药,熊熊地烧了“四把火”:
建章立制治“乱”。围绕“钱、人、事”,抓公开、抓民主、抓监督。发挥村监会和村代会作用,让村民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制作“明白墙”,推行“阳光低保”,清了集体的家底,亮了干部的箱底,明了群众的心底。
凝心聚力治“软”。抓学习、搞活动、建阵地。组织党员到先进村考察学习,看别人、照自己,在边看边学边议、面红耳赤的讨论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分辨是非,增强村“两委”班子的集体感和凝聚力。建立便民服务站和村干部每日坐班制,确保村民办事有人受理。村干部作风变了,本事“硬”了,群众怨言少了,干群关系和谐了。
发展经济治“穷”。发展玉米制种、特色养殖和外出务工三大产业,引导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由分散经营向“合作抱团”发展,增加了集体积累和群众收入,增强了发展后劲。
办事暖心治“散”。跑项目,筹资金,砌护14条农渠,建了3座节水闸,搭了4处农桥,修了6条土路……260多件难事,干一件成一件,群众看到了奔好日子的希望,齐心协力搞好生产的心劲足了。有了心气儿的村民对着“娃娃书记”唱起了顺口溜:“2队的闸子3队的桥,6队农渠上架渡槽”。
(三)
“小张书记,你啥时候来家里,咱爷俩喝两盅,想和你唠一唠……”村民路遇张军明,经常这样打招呼,把“娃娃书记”当成了自家孩子。
今年2月的一天,张军明在走访回族党员马文斌家时得知,马文斌家庭困难,常年骑摩托车出门打工,女儿马欣茹一直想给父亲买双棉手套。第二天,张军明专程进城买了一双皮棉手套送来,帮孩子实现了“微心愿”。此后,马文斌对村里工作更加支持,经常出面帮着做回族群众的工作。 “一件小事,凝聚了一大片人心。”张军明说,老百姓是朴实的,只要把他们当亲人,掏真心、动真情,出实招、办实事,他们就会认定你,信任你,支持你。
“渠畅了,路平了,村子美了,人心齐了,小张书记该不会被上级调走吧?我们可舍不得这个‘好当家’……”老大娘曹凤兰显得有些担忧。
“论辈分,他喊我叔。我这当叔的,心甘情愿跟他搭班子,当他的马前卒。”村委会副主任李光福说。
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光村已由上访村变成无访村,由后进村变为先进村。2013年10月底,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张军明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记者 龚其云 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