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少、盐碱化程度高,一度是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怎样引领农民向有限又贫瘠的耕地要效益?东营区将“产业富民”作为优选村官的条件,引领村民群众实现向新型农民的转型。
今年43岁的赵树准,是东营区辛店街道成寨村的粮农。几年前,只种不足8亩粮田的他,一年忙到头,亩产从未逾千斤。当时,在这个村,像赵树准一样的致富困难户还有5户。怎样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村“两委”成立扶贫专题会,并将村里的党员种粮能手成景华、养菇能手张翠芳、大棚果蔬种植能手张庆红等拉进村扶贫小组,启动“一助一”式帮富行动。
两年下来,赵树准种植的小麦亩产达到1300多斤,种粮亩数增加到40多亩。如今,成寨村的“致富困难户”不见了,村“两委”也向党组织交出一份产业富民高分答卷。
与成寨村不同,东营区黄河路街道景屋村党支部选择的发展现代农业富民之路是:帮助村民建高温蔬菜大棚,成立农民合作社,为菜农聘请教授到村指导等。两年时间,帮助16户村民实现增收5万元以上。菜农刘景文感慨地说:“过去,不相信盐碱滩上能掘出金来;现在,村‘两委’推广水肥一体化‘菜园高产实验’,亩产西红柿突破4万斤。”
龙居镇朱家村是东营区最偏远的村庄之一。4年前,村“两委”向“撂荒田”要效益,宜粮则粮、宜棉则棉,不宜种植的地方建设养殖场。村“两委”成员带头养肉牛、种果蔬,如今,村里的旭日畜牧养殖小区带给养殖户年均逾10万元收入,村里的果蔬园每亩年均纯收入也已突破6000元。村民朱振玉曾是村里的贫困户,靠养牛2014年纯收入22万元。
在东营区,一个村支部就是一座产业富民的“桥头堡”。该区“产业村官”已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36家、家庭农场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5家。2014年,东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910元。
更多信息请随时关注华图教育大学生村官考试网!
(责任编辑:胡紫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