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欧庙村富邦家庭农场看到,与周围随风摇曳的麦田相比,这里连片的白色塑料大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棚内,青翠的瓜苗蜿蜒伸展,黄色的小花点缀在枝蔓上,只有拳头大小的西瓜,零星隐藏在绿色秧苗下;在大棚周边20余亩已经整好的田地里,工人们正在忙着移栽红薯苗。
这片农场的主人是一对大学生村官夫妇姚银帮、付海燕。在乡邻眼中,他们可不是普通的承包户,而是学业有成的研究生。在这片土地上辛勤付出近两年,夫妻俩虽然辛苦,但收获了耕耘的幸福。
研究生夫妻回乡发展
西瓜大棚内,温度高达40℃以上。皮肤黝黑、没有了书生气、俨然青年农民形象的姚银帮小心翼翼地挪着脚步,蹲在地里掐西瓜叉子。“这瓜叉子长得快,每天到地里来看都是不一样的。”姚银帮一边说着话,一边让妻子付海燕到其他大棚看看情况。
2013年,从海南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后,姚银帮夫妻俩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海南及上海的工作,回家种地。 “当时想法很简单,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回到家乡,边孝敬老人,边干事业。 ”姚银帮说。
从农村走出去读大学,如今又回到农村,姚银帮感到压力很大。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东拼西凑供养他上完了大学,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希望姚银帮以后能穿着皮鞋生活在城市里。而今,这个“不争气的小子”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不做,选择重返农村,让父母觉得没有面子。尽管如此,姚银帮没有灰心,他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
回到家乡,通过层层选拔,姚银帮考取了欧庙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妻子也在附近的张小庄村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现在的大环境,是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就要干部带头,做出示范。 ”说干就干,随后,他在马寨乡欧庙村流转了600多亩地,成立了富邦家庭农场,开启了农场主的创业之路。
困难重重不言弃
真正着手建设种植基地时,姚银帮才发现创业并不容易。 “以前,都是在大学里读书,许多东西都没接触过,跑贷款、筹钱、学技术,每一样都不是容易的事。 ”姚银帮家里并不富裕,和妻子刚踏入社会,也没多少存款,光是筹资就让他操了不少心。由于操劳,姚银帮一年瘦了13斤。
由于种植经验和技术不足,第一年,姚银帮尝试种植的水萝卜不但没有卖上好价钱,反而折了本。值得庆幸的是,姚银帮种植的西瓜收获了不错的效益。 2014年,他注册了“仙草河”商标,申请了有机西瓜等蔬菜认证。通过一年来的经营,刨去人工等各项成本开支,净利润达10万元,实现了创业初期的资金积累。
“发展现代农业,要向规模要效益。”姚银帮说,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去年收获良好效益的基础上,今年他又流转200多亩土地,用于扩大西瓜种植。在他的示范下,带动了村里多流转土地近3000亩。
“再过几天,我们第一茬西瓜就要上市了。”望着大棚里的西瓜,姚银帮说,种植西瓜就像养育孩子一样,每一个西瓜,都凝结着辛勤汗水,饱蕴着希冀。
身边家人是动力
“能坚持到现在,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是我工作的动力。”姚银帮告诉笔者,为了节省工钱,如今,全家人齐上阵,帮助他种植和管理西瓜。 “目前,我父母、姥姥、姥爷、舅舅、舅妈都没有外出务工,都在田间给我帮忙。 ”
妻子付海燕无怨无悔地付出,既让姚银帮感到欣慰,又让他觉得愧疚。“你看,这都是我妻子写的。”在西瓜大棚内,顺着姚银帮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每一条藤秧上的西瓜扭下面,都放着一个四方形的小纸片,上面写着不同的日期。 “这是西瓜打扭的时间,为了掌握西瓜的生长时间和成熟期,只要西瓜扭冒头,我们就会在旁边写上‘出生日期’,以便掌握西瓜成熟期,保障卖到市场上的西瓜都已经成熟。”说完,姚银帮拿起地上的一张小纸片告诉记者,去年种西瓜,怀孕的妻子挺着大肚子写了十几万张小纸片。
去年西瓜上市后不久,价格低,销路不好。为了卖掉西瓜,姚银帮和妻子忙完村里的事后,就开着家里的三轮车到阜城售卖点卖瓜。尽管创业路上很辛苦,但付海燕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有小幸福。“现在孩子一岁多了,会跑了。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家,孩子会张开双臂迎接我们叫爸爸、妈妈,还能和父母一起吃饭。这时,我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忘记了疲劳,很开心。 ”
(责任编辑:胡紫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