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50团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三代,今年29岁。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当时同学和朋友们都很羡慕我。2008年春节,我的人生却发生了转变,那年春节回来时,我得知团里正在进行奶牛产权置换,只要交少量资金就能得到奶牛产权。那几天,我仔细了解了奶牛产权置换的具体情况,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决定放弃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创业做牛倌……”
这是最近杨璞在给150团新招录的53名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史”时的开场白。
第一次接触养牛,杨璞可真是一窍不通。一头牛要吃多少饲草,什么时候喂,产奶母牛和后备母牛有什么区别,小牛犊刚出生时应注意哪些事项?这些问题对他这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加之当时已经入冬,牛舍四处漏风,奶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看到这种情景,杨璞伤心得真想哭。可哭有什么用?他想,还是应该尽快把牛舍和基础设施修好,保证牛能安全过冬。于是,他找到朋友担保借款40万元,对牛舍进行了维修,就这样才度过了艰难的第一个寒冬。
杨璞刚接手牛场时,他养殖的510头牛只有107头产奶牛,每头牛日产奶只有12公斤。除去人工和饲草投入,辛苦一天下来,他不但不挣钱,还净亏损1万多元。做牛倌发牛财的梦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了。杨璞想到过放弃,可又一想,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再难再苦,也要咬牙坚持下去。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杨璞先后到伊宁、昌吉、奎屯、沙湾、玛纳斯等地学习养殖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上网查询,翻阅书籍等方式进行养殖技术的学习。通过刻苦学习和两年的摸索运作,他的奶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日臻成熟。牛场奶牛的日产奶量由过去的12公斤提高到20公斤以上,他已开始小有盈利。
2009年,杨璞自筹资金500余万元,贷款800余万元修建了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奶牛规模猛增到800多头。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地饲养奶牛,他按照奶牛不同生长期和产奶量,把养殖基地划分为幼牛圈舍区、后备奶牛圈舍区、产奶母牛圈舍区,其中又对奶牛按产奶量分圈饲养。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饲草配比均匀度,他购买了饲草搅拌机、奶牛精料配比机、投料机等机械,更新了挤奶厅设备。牛场实现了全机械化饲喂、全覆盖的电子监控、全自动挤奶,牛场工作人员由过去30人减少到现在的12人。
杨璞还通过建立防疫免疫体系、乳房炎监测体系、日粮分析体系、犊牛早期断奶体系、发情鉴定体系及全混合日粮搭配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管理体系,提高人工受孕母犊概率,增强了奶牛的疫病防控能力,大大减低了奶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母牛的日产奶量也提高到30多公斤,每天仅卖牛奶的收入就在6万多元,年收入近2000万元。
有了可观稳定的收入,杨璞又了更高远的目标。2013年6月,由杨璞牵头的150团驼铃奶牛养殖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已有十几户职工入股。杨璞说,我想用这几年摸索出的一点经验,带领更多农户通过增收致富。
图为杨璞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