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农村怎样才能保持活力,而不是继续“空心”下去?
与会的代表、委员认为,“农民”应该成为一种职业身份,而不应继续作为“城乡二元”体系中的户籍象征存在。
农村年轻劳动力纷纷定居城市
“人在城里户籍在村里,村里见不到人但户籍没迁走。”省人大代表、肥城市王瓜店镇街道黄叶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和坦言,现在很多乡村都成了“空壳村”。他表示,因为现在农村户籍有很多优惠政策,不少人不愿把户口迁往城里。
在一些地方,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调查显示,整个茌平县“空巢老人”达到3.2万人,其中1.5万人年老体弱。一些农村不仅经济陷于停滞,连村里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都成了问题。
省人大代表、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曹湾村党支部书记高继富则介绍,这些年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配套没完全跟上。村里的卫生室、托儿所满足不了村民需求,感冒发烧等小病到村卫生室看,其他的都要到县医院才放心。
去年,当地政府投资300万元建成了一个托儿所,解决了一部分儿童的入学问题,“但是缺口还有一半”。
不离乡土变“市民”,先完善基础设施
省人大代表、宁阳县泗店镇大孟村党支部书记赵菊,是泰安市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她的目标是让全村1500人不离乡不离土,能就业致富,享受城市化的配套设施。经过三年努力,村里先后完善了水电等基础设施,并把村里5公里的道路铺成了水泥路面。
张吉和的思路和赵菊相同,先后投资120万元硬化全村的街道路面,家家户户大门口都通上了高标准水泥路。同时,又投资71万元,铺设了3500米自来水管道,使全村262户村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1000多人的小山村,通过专业合作社种植核桃、金银花和板栗等经济作物,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村办企业,去年的收入有116万。“有了钱,公共服务也能小步向城市靠近了。”张吉和给记者画出了村里收入的分配,其中10%—15%为管理费用,15%以上为民生服务事业支出,70%用于再发展。
农村经济想发展,没支持难有动力
让农民就地变“市民”,搞活农村经济是前提。
省人大代表、郯城县马头镇田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玲告诉记者,马头镇历史上是临沂地区最重要的码头,相传乾隆皇帝曾造访这里,嘉奖治河功臣。近些年,镇上计划打造文化古镇,框架已经拉了出来,村民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许多地方因为资金问题卡壳。
“我们计划建设莲藕开发基地。”陈玲说,除了莲藕本身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供游客观光。“目前刚开始开发,资金是问题。”陈玲无奈地表示,目前土地已经流转了出来,村民有的承包了20亩,有的承包了30亩,目前共承包了2000多亩,但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亟待开发。“农民需要很多资金,贷款的利息太高,有资金扶持最好。”
本报记者 孟燕 马云云 张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