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曾任泰州市广电局高港分局局长、临近退休的徐勤生,从泰州广电集团副调研员任上,被市委组织部下派到高港区口岸街道徐庄村任党总支书记。不到两年,他让徐庄村从一个负债400多万元的“落后村”嬗变为“三星级文明村”。
田间“逛”出256亩耕地
在村里,徐勤生有一个爱好——“逛田”。每天都提前到田间地头走上一圈。这一走不要紧,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村东北片有一大块地,几条歪歪扭扭的“工”字型废沟塘把田切割得十分凌乱,杂草丛生,到处都是垃圾。
“何不把废地变成良田?”徐勤生决定从这块地下手。当年底,徐庄村首个土地整治项目启动,5个月的时间,整治土地32.8亩,平整周边高低不平耕地80多亩。还结合村庄内部水系调整,改造6条死沟,腾出土地15亩。如今,这片新开垦的耕地已经收获一茬水稻、一茬小麦。按照水稻亩产1200斤、小麦900斤计算,每年可增加毛收入约8.3万元,该地块所在的五组每户年增收1300元。
一年多来,村里共平整出了256亩耕地。徐勤生还利用土地整治的机会,多方筹集资金,为全村修建了3米宽的硬质水泥路20多公里,下水道12000多米,硬质排水沟8000多米,新装LED路灯120盏。今年,村里还在整治出的耕地上连片种植了120亩板蓝根,作为扬子江药业集团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预计每亩毛收入达3000元;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每个平方每月租金8元钱。
发动村干部当起“田保姆”
记者了解到,村里的12位村干部,每人都有20多亩的“责任田”。
徐庄村常住人口3025人,但有一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很多留守老人经常错过治虫、锄草的时机。徐勤生动起脑筋,创新出一种“田保姆”的耕种方式: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机插、统一供水、统一治虫。村里收回了多年前出售给个人的农田水利设施,购买了3台插秧机、5台弥雾机、2台耕种机,所有村干部、加上部分村民成立起一个50人的“保姆”队伍,负责为全村1100多亩水稻及时喷药,每个村干部平均有20亩“责任田”。
种田一家一户,为什么还要搞“五统一”?徐勤生说,就拿“统一治虫”来说,有6大好处:田块全覆盖,不留死角。时间统一了,不违农时。用药节约了,污染少了。用药精准了,农本降低了。农药统一管起来,也安全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村组干部参加劳动,服务群众。
“村干部变了,村风、民风也在变。”村党总支副书记刘瑞华说。村里过去是有名的“上访村”,这一年多来,再没有发生过一起离村集体上访的事。过去要想修桥、铺路,都是“惊天动地”,群众不同意就阻工。现在很多事情,大家习惯了称之为“举手之劳”,水泥路修到哪里都是“一路绿灯”。
每天万步走感动“徒弟村官”
7月15日,徐庄村委会,“泰州市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室”的标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高港区副区长、口岸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绍文告诉记者,工作室去年初成立以来,全区25批、260名村干部跟班“拜师学艺”一周,其中大学生村官有80多人,提升了他们的基层工作水平。
大学生村官李鑫印象最深的是,去年9月,村里集中购买小麦种,联系了市里的种子公司运送到村里,村干部便找了两个杂工帮忙搬运,每人付15元工钱。徐勤生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这位村干部,“为什么村干部自己不能搬?村里的每一分钱都是集体的,是每个村民的,绝不能乱花!”今年,村里购买了30多吨有机肥料,村干部全体出动,搬的搬,扛的扛,很快便把一卡车的肥料卸了下来。
口岸街道集成社区主任徐玉生发现一个细节:徐勤生的上衣口袋里,总是揣着一只小小的计步器。原来是他每天都要到村里、田里走一遍,揣只计步器,便能不折不扣完成“任务”:每天不少于15000步。由于徐勤生长期走远路、下农田,导致脚气大范围蔓延,两只小腿和膝盖上全是红疹子,但他都强忍着。医生说,这是真菌感染,已进入血液,一定要多休息。他竟一点不重视。
大学生村官、口岸街道徐桥村副书记朱晨佩服徐勤生心中有一本账,村里的低保户、残疾人、光棍汉、身患重病者、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他一清二楚。86岁的独臂老人管春兰单身一人生活,徐勤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门看望,还为老人铺好门前道路,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送来了可移动坐便椅。(赵晓勇 邵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