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利现右与菜农交流种植技术
“大学生村官”当了村支部书记,依托商海拼搏,让一个穷乡僻壤的村落走上一条致富路。
依托年产值亿元的实业帮助全村1700多口人脱贫致富,让将近2000亩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就是鹤壁市浚县新镇镇长屯村党支部书记靳利现。
从“赶会儿头”到“大学生村官”
7月16日,骄阳似火。联系采访靳利现时,他正奔波在县城和乡村之间。在县城银行服务窗口,他正在县里为几户村民办理银行贷款,忙得满头大汗。
“长屯村三里长,二里半没有房”,土地不平整,贫穷是这里的代名词,村子沦为上级救济的“稳定贫困户”。
大学法律系毕业后,靳利现决定“下海”。娶媳妇儿的800元聘礼钱,他拿了600元做创业基金,方圆20里的村子,哪里有集会就往哪里去,一个会赶下来能挣二三十元钱。他成了附近出了名的“赶会头儿”。
他先后做了服装、摩托车、电器等生意,自己富了后,他想帮村民致富。2003年,他考了“村官”,两年后出任村委会主任,心里有了更大的抱负。
调整种植结构,走出一条“特色路”
2007年,他把家里的积蓄“挪用”到了修路上,还借了4万元钱,一口气无偿修了路。
村民们种地每年的收入就那么点儿,把农民的土地都租下来,发展集体经济。他每年给村民租金,再返聘回来搞种植、养鸡。村上一部分人成了“工薪阶层”。在他带动下,全村发展了30个养殖户、60多个蔬菜种植户。
全村将近1700口人安排了1000多口人工作,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每亩地除租金外还补贴40元,年底每家赠送一桶油。“种植、养鸡、饲料,现在村里是自产自销,不用出村,农业一条龙,村里的老小衣食无忧,和你们城里人没啥差别了。”村中一位老人说。
为了搞养殖,村子先后成立牧业、饲料、农业商贸公司,将单纯的农业经济多方拓展,一个乡村的多功能、循环产业集团雏形离村民越来越近。
“倒贴”给村里,成了他的“习惯”
在经商和村集体的利益上,靳利现硬是摸索出了一条道路。他旗下的6个企业吸纳了村里将近80%的村民就业。
为了改变村集体现状,靳支书自己掏90万元修建了村委会大院。他没有因公用过村里一分钱,反而都是“倒贴”。这是他当村干部养成的“习惯”。
教育是希望,孩子是寄托。他掏腰包给幼儿园换桌椅板凳,斥资30万元左右修整村里的学校。村里道路两旁的灯悄悄安装完毕,他没让村民拿一分钱。
“我们在村里是只往兜里揣钱,没有为村里出过钱,这日子挺好的。”正在茄子大棚里摘茄子的大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