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林与林结缘不只停留在字面上,自打上任村官伊始,他便一心发展景观树种植,建立苗木繁育基地,摸索高效栽培方法,自创“以短补长”种植模式,成为了当地山乡村民的致富“引路人”。
立足实际探路子
2008年10月,杜金林顺利通过“河南省大学生村官考试”,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柳河乡高庄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我们这里被称作‘木瓜之乡’,浅山丘陵非常适合林木生长,卖果是村民重要的创收途径。”杜金林告诉记者。
但是通过走访杜金林很快发现,果木种植易受价格波动影响,单纯依靠出售果实,村民很难保证稳定增收。经过考察,他发现景观树市场前景广阔、价格相对稳定,比较符合山乡农民长期创收的实际。
之后六年多的时间中,杜金林带领村民先后建立培育基地6个,种植景观树面积超过15亩,自主育苗10多万棵,囊括万寿果、万年青、玉兰、观赏木瓜等10多个品种,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树心得”。
2011年10月,杜金林把自主培育的“西府海棠”移栽到了第七届农运会场馆绿化现场。他不仅获得了经济收益,知名度也大幅提高。
潜心学习乐带动
2009年3月,为给村民做出榜样,杜金林用东拼西凑的5000元钱买来玉兰种子,在半亩荒坡地上开始了栽培试验,但以失败告终。
杜金林意识到,苗木种植是门很深的学问。他开始一次次往农技中心跑,向专家请教苗木栽培知识。同时为了增加实践经验,经过多方打听,他找到了当地最早发展苗木种植的一位农户,入园跟随人家学习,一呆就是大半年。
这期间,杜金林初步掌握了树木栽培技术,同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总结出“播种时机要恰当,保持墒情很重要,土壤疏松要有度,杂草必须经常除”等心得口诀。
现在,在他的帮扶下,该乡又有20多户村民先后发展景观树种植,规模扩大到25万棵左右,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以短补长”助增收
在旁人眼中,杜金林是个眼光长远的人。他不满足种植规模的扩大,还要在提高收益上做文章。
“小杜很有头脑,他带着我们做‘以短补长’试验,如果成功就向村民推广。”高庄村村主任贾明省说。
据杜金林介绍,所谓“以短补长”就是把景观树种植和生猪养殖相结合,用养殖的短期效益补贴种植的前期投入,让苗木长的更粗、更高,“零存整取”达到增收的目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玉兰为例,芽苗每棵只能卖0.2元左右,而一米以上的成树则能卖到2元以上,利润增加了1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