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我们行走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上,采撷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成长故事,触摸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脉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具有陕西特点的个性化路径: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创特色。
定岗选聘、立体培养、待遇督查……这些贴着陕西“标签”的自选动作,诠释了制度探索的行为自觉与责任担当。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田晓东介绍说,为了创新村官工作的制度设计,省里先后深入到40多个县(市、区)、120多个乡镇和300多个村开展专项调研,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500多条,研究制定政策性文件10余份,形成了本土化的制度安排,有效提升了村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让我们点开陕西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菜单”,见证村官成长链上的一抹抹亮色。
定岗选聘,
破解“艰苦地区没人去”
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陕南、陕北、关中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全省共有50个国定艰苦边远县。为有效破解艰苦地区没人去、去了留不住的问题,省里出台了定岗选聘的办法。在制定选聘方案时,把名额分配到县区,以县区为单位进行选聘,并通过增加艰苦边远山区任职待遇,加大艰苦地区大学生村官使用力度等措施,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一线砥砺成长。
商洛市位于陕南山区,下辖的6县1区都是国定贫困县。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余篇军告诉记者,每年选聘前,各个县区都要进行专项调查摸底,哪些村需要村官,需要什么样的村官,做到心中“一本账”,从而准确开列“选聘定单”。而在任职村的安排上,组织部门一方面结合专业,用其所长,另一方面则通过主动介绍村情特点,真诚听取本人意愿等措施,尽可能避免“拉郎配”,让供需双方做到“你情我愿”,有的区县还对新任大学生村官实行一个月的试用期。从源头上筑牢大学生村官吃苦奉献的思想根基。
“我觉得,年轻人吃点苦不是坏事。”生在西安、长在西安的李臻,当初报考村官时,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对分配到条件较差的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垭口村不但毫无怨言,还发挥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交出了令当地群众满意的成绩单。五年多来,他参与创建了千亩核桃示范园,成功实施了山区移民搬迁工程,招商引资建起了商洛市驾驶员考试基地……“艰苦的环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越是基础差越容易出成绩。”李臻说起当初的选择十分欣慰。他还列举了在贫困县任职享受到的种种优惠政策,“除了每年多1000元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外,为了鼓励我们留下来,市里专门拿出了名额可观的乡镇事业岗位面向村官定向招录,去年招聘了71人,差不多占期满在岗村官数的一半呢。”李臻介绍,组织部门还十分关注村官的个人问题,规定每年9月份为大学生村官活动月,要求各个县区至少组织两次联谊、演讲之类的活动,目前已有3对村官成功“牵手”。
立体培养,
让村官能干事干成事
说起省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视,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寇胜茂讲了这样一件事:去年8月份,省委组织部在商洛市柞水县举办了全省大学生村官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全省11个市(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大学生村官工作科(处)室负责人和107个县(市、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集中培训了3天。“这次内部培训规模空前,目的是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研讨解决问题的思路,纠正个别地方对村官工作重视不够的应付心态,创新机制寻求突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大力度的推进催生了累累硕果——
“1+X”的培养模式,使村官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他们以村级岗位为主,同时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小额信贷员、气象报告员等。全省8000多名在岗村官中,六成兼任村团支书,5000余人兼任村级各类公共职务。在新农村示范村、扶贫开发重点村、“一村一品”村建设中,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官挑起了大梁。榆林市榆阳区耳林村大学生村官王渊、西安市长安区花园村大学生村官毛海涛、延安市宜川县东阁楼村大学生村官马学龙等领办的养羊、蔬菜、苹果等特色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立体化培训模式,使村官成为村里的“大能人”。陕西省委组织部通过与团省委、省妇联、省扶贫办、省创业促进会联手,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专题培训,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各种力量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凡是涉及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也都给大学生村官分配一定的名额。咸阳市的部分县区还在青岛、苏州等地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基地。
“纵横互动、内外结合”的全覆盖立体化培训格局,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养。汉中市汉台区草塘村女大学生村官张思通过培训,依托汉中市龙头企业春雨公司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被村民们称为“出得了主意,谋得了大事”的主心骨。
各级领导倾心帮带,使村官成为村里的“大红人”。陕西省所有县(市、区)都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领导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机制,用制度的刚性约束,保证帮带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延安市规定,所有县区都要有一名常委负责村官管理和帮带工作,同时开通了“服务专线电话”,畅通村官诉求;咸阳市规定,所有县级领导至少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并切实帮助解决现实难题。武功县仡佬村大学生村官韩煜带领群众发展清水莲菜种植,遇到资金、租地、水电路等方面的问题,结对县领导知道后,及时帮助流转土地40亩,架设变压器,疏通引水渠。在韩煜的带领下,该村发展清水莲菜种植600多亩,花卉苗木种植300多亩,帮助群众增收近200万元,成为村民信得过的“红人”。
真情关爱,免除干事创业后顾之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是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待遇的专项督查周。各地通过召开座谈会、打电话、发短信以及上门走访等形式,详细了解工作生活补贴的发放情况。同时明确规定,各县(市、区)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是直接责任人。
说起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寇胜茂解释说,每年新聘村官7月份上岗时,上级财政下拨的生活补贴有个滞后期。为确保新聘村官的补贴能及时足额发放,省上要求各地通过地方财政先行垫付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矛盾。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田晓东曾亲自给大学生村官打电话,核实补贴的落实情况。他动情地说:“这笔补贴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份收入,一定不能拖欠。”咸阳市渭城区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在资金转移结算的“空档期”,区财政垫资108万元,用于支付每人每月2300多元的生活补贴。旬邑县丈八寺镇柳峪社区主任助理焦珊,是去年的新聘村官。她说,从上班到现在,生活补贴每月按时拿,今年元旦前还接到组织部的电话,查问有关情况,既温暖又感动。“唯有把工作干好,才能不辜负组织的厚爱。”
不仅如此,陕西省还依据财力,建立起大学生村官补贴增长机制。2012年1月,将大学生村官生活补贴由每人每年2.1万元增加到元;2013年9月,又进行了第2次调整,由每人每年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8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因此多支出8000多万元。
异地交流,是陕西省对大学生村官开展人性化关怀的又一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村官进入了婚育期,在结婚、生育、子女抚养、双亲赡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现实困难。省委组织部为此专门进行了研究,界定了异地交流的条件:一是服务2年以上,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因为婚姻问题的;二是任职一年以上,考核为称职,且夫妻双方均为在职村官的;三是父母患有重大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本人系独生子女或双女户,在村任职满一年,且考核为称职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同意,市委组织部协调批准办理,上报省委组织部备案。
在村官的出路上,陕西省出台了明确的政策要求,提出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的比例要达到当年计划的30%;县乡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比例要达到当年计划的30%;面向大学生村官录用选调生比例占当年计划的70%以上;省属国有大型企业要拿出当年招录员工计划的10%以上。截至目前,陕西省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已有150多人进入乡镇或县直部门领导班子,1215人被录用为选调生和公务员,1286人进入企事业单位。从而让安心基层的村官有干头有盼头。
本报通讯员 郝文锦
本报记者 王书明 许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