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大学生村官
【导读】息县大学生村官想把手工粉条手艺传下去,元旦过后,息县大学生“村官”许鹏总结了自己的2013年。加工厂里机器不停地制作粉条的同时,刘围孜村里几个做粉条的老手正精心制作手工粉条的工具。

  大河网报道:元旦过后,息县大学生“村官”许鹏总结了自己的2013年。他说,2013年的梦想实现了,梦想还在继续。

  2013年末,许鹏努力一年的红薯粉条加工厂投产了,工人两班倒,一天可做5000斤粉条,完全模拟手工生产。

  2011年年初,许鹏开始担任息县岗李店乡刘围孜村的第一书记,到任不久他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种红薯和做粉条的习惯,远近出名的岗李粉条却很难买到真货。

  “都是小打小闹,一家种那么几分地。”许鹏说,“冬季农闲时做百八十斤粉条,亲戚朋友之间分着吃。”

  他想带着乡亲们种红薯加工粉条,可想法很好,做起来很难。

  村里做粉条的老手李学国说:“做粉条累人啊,和粉面、打粉团,不结冰不能出粉条,出了粉条又要日头下晾干。我每年做粉条都要累病几天。”

  2013年11月起,李学国不用再担心累病了,许鹏带着他和另外几户村民合作建起了加工厂,跟着机器,一个人干得比以前20个人干得还多。

  村民彭西道是加工厂的一个合伙人,他是资深的红薯种植专业户,常年种有70多亩红薯。他说:“以前人家找我买粉条,要多了我做不出来,做多了又怕卖不出去。而且,天气暖和时根本没法加工。现在好了,加工厂里有冷库,压出来的粉条立即就可以冻上。”

  在加工厂投产之前,许鹏就先铺排着卖粉条的事儿了,除了自己在县里和市里设了销售点,还找好了代销商。

  许鹏说:“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老百姓愿意来料加工,咱就收些加工费,愿意做好了托咱往外卖咱就收购了统一外销。”

  村里另一个做粉条的老手李明常到加工厂帮忙,他说,机器做的和手工的口感差不多,好看多了。不过,说真心话,比起手工的还是差一些。这也正是许鹏还在继续的梦想。

  “机器生产提高了效率,但传统的手工艺不能丢。”许鹏说,“很多手艺都丢了,全世界都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做红薯粉条就是我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个手艺传下去,不仅仅是要吃到手工粉条,更重要的是把文化传承下去。”

  加工厂里机器不停地制作粉条的同时,刘围孜村里几个做粉条的老手正精心制作手工粉条的工具。2014年,许鹏要带着他们几个老年人建成一个大的手工作坊,还让他们每人带好一个徒弟。

 

(责任编辑:王永涛)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招考
    • 备考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

    为您解答一切公考疑问

    模考

    华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