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通报了淮南师范学院女生袁某扶老人事件调查的结果。经警方调查证实,袁某骑车经过桂老太太时,相互有接触,警方认定系一起交通事故,女生袁某承担主要责任,桂老太太承担次要责任。(9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安徽女生“扶老人被讹反转”事件,一波数折,此番尘埃落定。原来,讹人的不是老太,是一起交通事故。结果的公布终于还老人一个清白,因为在警方调查 还未公布之前,老人及其家人已经被舆论推上了审判席,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大学生。点开当时新闻底下的热门评论,“坏人都变老了”“以后坚决不扶”的论述 比比皆是。
“扶老人被讹”事件成为社会焦点,大约是在2008年后。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发生在2008年的“彭宇案”。 回顾彭宇案,真正让人们争论不已,甚至对案件判决引发强烈质疑的,不是法官判彭宇撞人。而是法官那一句明显缺乏事实的论断“你没撞人为什么要扶”?
撞人、扶人、被讹,受伤者到底是谁?事实上,“老人摔倒被扶起”这样的事件每天都有发生,除了“扶老人反被讹”的情况外,还有另一种情况:老人被人 扶起,身无大碍,微笑言谢,挥手再见。这很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情况。但这种表述却在新闻里寥落无几,因为“扶老人反被讹”才更符合猎奇者的眼球, 才能更吸引读者关注。
安徽女生袁某或许本意并没有刻意隐瞒事实,而真的是希望老人可以用医保卡报销。但显然,置换于女生扶老人被讹的语境,这种刻意的隐瞒,却会让围观者助长了“老人变坏”的想象,加剧猜疑,激化扶与不扶的伪讨论。
不难发现,污名化老人的种种炒作,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扶不起,好人难做啊。随着“扶不起”新闻的传播,既塑造了年轻人“好人难做”慷慨悲壮的刻 奇氛围,顺便抨击了当下社会风气的堕落、道德风尚的滑坡,并且为自己“不想扶”的道德怯懦找到了完美的遮羞布。其更恶劣的影响是,它污名化了老人,夸大了 做好人的负面效应,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诚信、友善、互助的社会道德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孝老助老,既是传统的道德要求,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时,不必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要相信,有法律与世道人心在,做好事终究不会吃亏,要不然受伤的终将是社会风气和公民人心。
推荐:更多考试信息请查看华图教育大学生村考试频道,了解大学生村官考试时间,大学生村官考试试题。(责任编辑:C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