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市中街道宋黄居委会坐落于黄河大坝以南,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相传宋黄居委会为凤凰落脚点,名为“凤凰村”,明洪武年间,宋氏自河北枣强县迁入,人丁兴旺,后为方便易写改为“宋黄”。
宋黄居委会有208户,677人。多数人从事农业种植,因靠近市区,经商、打工者也不在少数。
作为大学生“村官”,我到这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已一年时间,和村里人渐渐熟识,这次党员全员联户,我被安排在了“自己村”里,负责45户群众的走访。
抛开“书生腔”,说“百姓话”,才能入百姓心
6月20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约上支部委员赵小军,和他一起入户。在居民宋民生家里,我先把“亲情卡”给他,然后按照记录表上的内容一项项地询问:“民生哥,你有什么需求诉求?”他一愣,转头看看赵小军,一脸茫然。待我解释了许久,他才明白过来。
到了第二户韩新花大娘家里,由于大娘很少在家住,对于她家的情况我了解不深。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我抛开记录表格式,先朝着家里几口人、孩子在哪里上班之类的问题下手去问。一聊孩子,大娘打开了话匣子,再问到对村里工作的建议,大娘也不生疏了,侃侃而谈。
我反思自己的言行,不会说百姓话,只是打“书生腔”,很难与群众沟通。解决“会说话”的问题,是我下一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的。
群众的大事小事都要尽心尽力为之
上午走访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每当我问群众有什么诉求或者对村里工作有什么意见的时候,群众总不经意间看看村干部,然后就啥意见也没了。因此下午我决定自己入户,不和赵小军搭帮了。
下午,走到了居民张省老大娘家,低矮的土砖房前满地泥泞,门大开着,她正抱着孙儿喂饭。我走过去,说:“大娘,我是小邱啊,到你家来看看。”还没等我接着说,她握着我的手,眼圈就红了。她哽咽着说:“孩子他爸爸前几天刚出车祸去世了,他妈有精神病,整天出去疯跑,家里就剩我这个老婆儿看着这个娃了。”我看看这位老年丧子的不幸老人,再看看失去父亲的幼小孩子,觉得特别悲凉。临走时,我留了老人家里电话,把亲情卡递给老人,叮嘱她家里若有一时办不了的难事,就给我打电话。
下午走访结束后,我骑上电车赶到办事处,到民政服务窗口去问相关的救助政策。工作人员说会马上与村居对头,去张省家里实地查看,核实情况,如果确实符合享受低保的相关政策,将尽快为她家申报。听到以后,我很激动,立马给老人打去电话说明情况,老人在电话里说:“小邱呀,我没想到你真能给我打电话。没事,就是申请不上,你一样是我们家的恩人。”
老人的那些话朴实无华,但着实让人心有所动。我们只不过在做我们该做的,在他们眼里竟如此感激和感动。太多时候,群众的事我们见得太多,多不以为其大,但于群众自己,却关系重大。很多事因为也要考虑政策因素,不是你管了就一定能办到,但关键在于你是否尽力去办了。
走访“走”出了工作思路
一天来,我共走访了12户,其中8户全是老人在家,子女在外打工。所以,走访时我都详细记录了老人子女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电话再访。留下亲情卡时,也叮嘱老人告诉子女我的情况。想到这些,我觉得今后工作中应该思索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大量识字不多,甚至耳聋眼花、卧病在床的留守老年人,我们在基层的各项政策应如何确保宣传面和知晓率;二是怎样把村里的年轻人吸引回来,让他们在附近就能就业赚钱,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关心村里的发展。我想好好坐下来,和居委会两委班子一起研究,想办法。(滨城区市中街道宋黄居委会大学生村官 邱群群)